论语双日课 | 阳货欲见孔子 --- 《阳货篇》17.1章

请聆听《论语·阳货篇》17.1:
《论语·阳货篇》
17.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①孔子豚②。孔子時③其亡④也,而往拜之,遇诸塗。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⑤失時⑥,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⑦仕矣。”
①归:作馈。
②豚:熟小猪。
③時:伺也,等待。
④亡:不在家,在外。
⑤亟:数次。
⑥時:谓不及事几之会。
⑦将:将者,且然而未必之辞。
蔡振民老师解读
这章讲的是孔子与季氏,也就是季孙氏,那三家里面季氏的家臣阳货,他的名叫杨虎这个人,这两个人之间礼尚往来上面的一些事情。杨虎为了见孔子,他钻了礼的一些空子,那么在这段里面我们具体来讲解一下。
阳货这个人叫杨虎,大概在孔子五十多岁的时候,他就要作乱,就要控制季氏家族,那个时候作为一个家臣他要作乱,就反他的主人,也就是季皇子。阳货长得听说与孔子还是很相像的,长的相貌很像。在这个时候,应该是阳货在作乱了以后,他可能很想孔子来帮他吧。
当时阳货他势力也比较大,因为季氏一直不遵守礼教,(阳货)在季氏那里面当家臣也当了几十年,像杨虎这种人应该也有二三十年在季氏家族里面当管家。本来这么长的时间,应该忠于他的主人才对的,但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结果季氏家臣杨虎在他主人老了以后,小的(季皇子)刚刚起来的时候,就想作乱,就想把季氏占为已有了。在他作乱的这个时候,他就是跟孔子之间的对话,这段话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
17.1.1阳货欲见孔子>>>
杨虎这个人,他想召见孔子,这个时候孔子当然知道他这种作乱的事,(仗)势着自已的势力要作乱,孔子当然不见,像这种人不屑的于他一起来见面聊什么事情。因为一聊,那肯定阳货是想让孔子来帮助他,孔子当然心知肚明。
所以孔子不见,这点对于我们现代很多人应该有很好的启示。作为一个真正修身的君子,像这些犯上作乱,这些品德不好的人,千万别去混那个污泥浊水。现在我们很多人,包括一些公司,包括一些做什么(事情)的,在公司里面有的人一有势力,新的领导一过来,有些领导心不正,就是想拉帮结派,来搞乱公司等等……有的人一看有利可图,就会加入朋党之争里面去。
像现在这种风气确确实实是非常乱,非常坏的。大家也许离开我们古代的这个忠、义等等这些礼教太远了,所以大家的道德底线也没有了。但是在古代这点大家还是很讲究这些道义的,一个人没有这些道德底线啥都干得出来,当然阳货这种人想见孔子,孔子肯定不屑一见。
17.1.2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这个字“归”这里读“馈”,它跟馈赠的“馈”是一样的。送的意思,他就送给孔子一个蒸熟的小猪,这个“豚”翻译为小猪,有的人认为是猪腿的肉,但是估计这里(翻译为)熟的小猪会比较合适一点,当然是猪腿的肉,还是(蒸)熟小猪,这个对我们整段话的理解作用不大。
我们的是关键理解里面传递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义,而不是在个别文字上争来争去,因为在古代送整个熟小猪,包括生的猪等等,都有可能,在当时有这个风气,(所以“豚”)不一定是猪小腿。
“归孔子豚”,用蒸熟的小猪来送给孔子。当时送食品是很常用的礼,特别是上级对下级。“归孔子豚”,像这个故事在《孟子》里也有,根据《孟子》里面记载,阳虎送孔子熟小猪的时候,他让人去打听,偷偷看孔子不在家的时候再送过去,让孔子家里其他人收下来。
(趁)孔子不在的时候送的,这什么意思?根据一些书的介绍,古代在那时候的礼,像阳虎,是当官的,在季氏当家臣,给你送礼,你不在家,也必须到送礼人的家里来答礼,来答谢人家,这个叫礼尚往来。
阳虎本来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他就想出这个办法来,他就钻当时礼的空子。好啊,你不来见我,行呀!孔子你不是讲礼的吗,我就是等你不在家的时候,蒸一个熟小猪送过去给你,你不在家,按照礼制,你肯定要到我这里来找我、答谢我,这个才能真正的叫礼尚往来。
孔子肯定是回来一看,阳虎钻礼的空子,他等到我不在的时候,送礼给我,那怎么办呢?按照规定,肯定要回去答礼,要去阳虎的家拜访他,来答谢他送我的这个礼,所以孔子怎么办?
17.1.3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塗。>>>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孔子也一样,行呀!我也等到阳虎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你,你不在家我也去了,这个礼,也算已经做到了。所以孔子也等阳虎不在家的时候去答谢他,去答礼。
“而往拜之”,过去拜访他,结果不巧。“遇诸途”,孔子准备在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他,结果在去的途中碰见阳虎,真不巧。那在路上碰上了那也没办法,冤家路窄,这时候也只能面对面。
17.1.4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阳虎见到孔子就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孔子说话,“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他对孔子说:过来,我跟你讲讲话。“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讲起来好像还是很有道理似的,他说,一个人如果心中有治国安邦之道,但是他让这个国家迷惑不已,这样的人能够称得上仁吗?一个有仁德的人吗?“曰:不可。”孔子也简单地回答,不可以称为仁。
17.1.5“好从事而亟失時,可谓知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一个人喜欢到处做事,他说的是孔子到处宣传周天子的礼乐教化、政治、仁政等等儒家的道义之事。“好从事”,但是屡次没有机会,都做不到,像这种人,“可谓知乎?”这种人能称得上有智慧的人吗?“孔子曰:不可。”孔子回答,那当然是不可以。
17.1.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阳虎一听孔子两个问题都顺着他,很简单地回答了他,阳虎就讲了句话,“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他说时光很快就流逝,年月不等人,再也不给我们更多的时间,意思是说我们要珍惜人生的光阴。阳虎大概的意思是:不要再浪费时间了,过来跟我一起做大事吧,大概这个意思。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好啊,我就要去出仕了,“将”字是说我就要打算去当官了,但不一定就去当官,将是不一定的意思,但有这个打算,不一定就会去做。“吾将仕矣”,那在这段话里,我们看出一些事实,联系到现代国学的现状,也确实让人感叹。
我们很多人其实都是在自私心里面来看待这个国学,看待这个儒学。现在,是国学刚刚兴起的时候,很多人的观点是非常的多。在我经常和别人聊国学的时候,有很多人就会说我们先赚了钱,然后呢再把这个国学给弘扬出去,讲起来似乎头头是道。那先用这个国学来赚些钱吧,像那个成功学一样,听起来像是真的很有道理似的,而且还会说:你既然是那么有智慧的人,干嘛不先赚钱呢?
那么就有很多人也会被这样的言论迷惑,认为也是要确确实实先赚到钱,先做到事情,才能够真正的来把握所谓的机会。这种人我也见过很多,有一些人在办儒学的过程之中,一些企业家捐赠的钱是很多的。
包括一些其他佛教的,道教的,很多也是利用这一点让人家来捐助很多钱,然后又把这些钱当成自己的来随便用,有的买车,有的买房等等。那他讲起来也是头头是道,他说:我们就是把这个(国学的)东西要先用在(赚钱)这里,我们自己先做得到如何如何(能赚钱),我们才能弘扬这个国学,这个全部都是借口。
像阳虎的话,他也是一样,他肯定是依着他的实力强大,他为人家臣而作乱,他还认为他是在做大事业呢。所以说他就认为:孔子是不识时务,到处去宣传这个教化,这个治国安邦的智慧,这个道。但是呢(孔子)都失败了,好像“好从事而亟失时”。
好像只有真正的争权夺利才是识时务者,被这种(言论观念)迷惑的人多得很,可以讲得实在一点,我们国学届像阳虎这样的人很多很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那我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自己也不断反省一下,或者对我们生活周围的各种人,各种事,各种想法,我们一定要看清楚,一个君子他应该如何做。
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与事业的过程中,一个人一定要保持他本来的清正廉明,才能够真正把这个儒学的正道传出去,千万不要找各种的借口,所谓的要自己如何成功,如何的显摆等等。当然我们国学能够争取到社会上的各种活动,得到商业上正当的利益,那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不能有太过分的那些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