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搜索中,请稍候...
师道传承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学老师 > 师道传承

论语双日课 |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阳货篇》17.2章

发布时间:2023/5/20 6:00:00 作者:儒踪天下蔡老师 浏览:118次


请聆听《论语·阳货篇》17.2:

 

  


《论语·阳货篇》


17.2 子曰:“性①相近也,习②相远也。”


① 性:秉性。

② 习:习性。


蔡振民老师解读

 

这里这个“性”,我们把它注解为“秉性”,下面我们会详细解释一下。可能有一些学员看过那个王善人的《化性谈》,他有另外一个秉性,那个词的解法跟这个是有差别的。因为王善人他写的秉性是后天的一些习性的东西。

 

那这个“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也是我们《三字经》里所引用的,《三字经》一开始就提到了这句话,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个性本善的“性”和性相近的“性”是有差别的。

 

这个性为什么要注解为秉性呢,也就是我们出生以后所带来的这种阴阳化合的这个秉性。秉自于天地,也就是所谓自己的业力造成的这个秉性,那么我们儒家也叫做根性。所以一个人的出生,他所秉的这个天性是差不多的,叫做“性相近”也,虽然有差别,但是也差不多这样的意思。

 

“习相远也”,就是说经过后天的各种环境,学习,所接受的教育等等不同,那么这个先天相近的这个“性”,也就慢慢的拉开了距离,出现了很多不一样的习性。有的人比较贤达,有的人比较愚昧,有的人比较勤劳,有的人比较懒惰等等,这就相距很远了。因为这个后天的影响,所以养成了各种不同的习性。这句话我们应该这么解释比较到位一点。

 

如果这个“性”我们解为“本性”、或者我们的“天性”等等,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它都是来自于这个“道”的本身。与“道”的本身相应的这个“性”,也就是,佛家应该叫做“心性”。

 

那么呢,这个“性”大家都是一样、都具足,一点都不差。但是,通过阴阳转化而来的这个“性”,还是有所差别,只是比较相近而已。所以孔子在这里叫做“性相近也”,而没有说“相同”。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那么这句话也就在提醒着我们,我们的修道、学道是怎么学啊?这个很明显,就是通过对我们的各种的反省,那么改变我们种种的不良的习惯、不良的习性,然后回到本来的、天真的这个先天之性而已。一从这句话来说,那么《三字经》的引用,义理也是非常宏阔、非常大的。

 

儒家真正的修炼在于心性>>>>

通过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知道,儒家真正的修炼也就是心性上的学问。这一点对于我们很多(人)执着于外在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周礼》的研究啦,或者说一些经典表面上的文字的解释啦等等,追求外在的东西;而且大家就像我们课前所讲的一样,很多人还是认为要通过知识的不断地积累来学习,那就有很大的启发了。

 

这句话是应该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了。而且我看很多学儒的人,很讨厌这个心性学,(他们)认为儒家就是讲外在的那些礼、那些文字、读经典就够了,而不要修心、也不要修性,说“心性学”是那些故弄玄虚(的东西),等等,等等。

 

那么这句话,如果说是故弄玄虚,那孔子讲的这句话又当作何解呢?所以说啊,我们一定要讲道理,我们读书也一定要读得深入进去,才真正的有受用。所以说,儒家他如果不修这个“心性之学”,那根本就是在皮毛上面,那是没办法深入这个经典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

 

那么,我们学经典到现在,应该对这个(问题)有一些比较深的理解才对。这句话我们就先解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