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双日课 |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阳货篇》17.3章

请聆听《论语·阳货篇》17.3:
《论语·阳货篇》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①以:用也。
②不教民:未教战法。
蔡振民老师解读
那这个“上智”跟这个“下愚”是什么?而且这个“不移”是什么(意思)?
“移”,移动,也就是改变。其实我们学习啊,就是我们(受)教育,古代叫做教化,经过教育以后而能有变化,那才有作用。而不是呢,灌输这个知识给他,让他装得越来越多,不仅没有变化,而且学得越来越顽固,越来越不通情达理,那就麻烦了!
一定要能“移”、能改变!读书,也要读到能改变气质才行,而不是读得越来越古板、或者越来越迂腐、或者读得越来越不讲道理、蛮不讲理,那就麻烦了!
那孔子在这里讲的,只有两种人,他是不能够有所改变、有所改动的,一个是上智者,一种是下愚者。
“上智者”指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能够通达这个“道”的人,能够通达天性的人。当然,他通达天性的人,那怎么改变呢?本来就在道中,难道要他来改变、来迁就你不成?
那么在这个“上智”里面,我们再来举一些例子。大家如果读过《六祖坛经》,也会知道,有一个小孩子(神会),好像说过六祖一句话,我记得不大清楚了,大概就是说“六祖你悟道没有?”等等。六祖就拿着棍子敲了他一下,“难道我还被你迷惑不成?”
【参考资料】《六祖坛经•顿渐品》——神会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
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
对曰:亦痛亦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神会礼拜悔谢。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所以说一个真正的明道之人,那当然迷惑不了他,当然他会很守他这个道,而且从此再也不迷惑,所以说,那肯定是“不移”的。如果他还能够被你来改变的话,他还能传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是)“上智”。
而且在《孟子》里面也讲过,孟子就讲过一些诸侯,很多诸侯都跟他说,“哎,你这样吧,你先听听我的……”诸侯国君叫孟子听他的。那孟子作为一个传道之人,你如果也被这些诸侯国君给迷惑了,那有可能吗?那不可能的!你(若被迷惑了),那就不是传道了,那你跟这些诸侯的各自讲利益的这些人,那也差不多。
所以一个“上智者”,包括孔子当时的周游列国,虽然说很多国家的国君很珍惜他,但是不敢用他,但是呢,他也不会跟这些人同流合污。包括我们上面的这章所讲的阳虎,阳虎想去见他,想去用他,跟他一起来所谓“做大事”;但是呢,孔子根本就不理他。
所以呢,这种“上智”之人,他能够有独立的精神,他不为各种名利、地位所动;而且他是坚定不移,已经在这个“道”里面行道,谁也改变不了他。
但是另外也有一种就是“下愚”。
“下愚”就是顽固不能教化的这种人,第一是自暴自弃,你跟他说什么道他都不相信,那是没办法的。这个就是“下愚”。而且虽然经历种种的痛苦、种种的折磨,还有种种的启示、种种的机会,他都没办法有半点儿能听得进去。这种人,因为他是自暴自弃,因为他自己如何也不相信,种种方便的说法他都不会理你的,那也肯定很难教化,而且几乎不能教化。孔子指这类人为“下愚”。
当然,一个人不管他怎么笨、怎么愚昧,只要他有心要改变自己,只要他稍微能够相信,能够有信心,他都是能够改变的,一点儿都没问题。关键的是自己要升起信心,自己真正有决心要改变一下自己,真正信有这个道的存在,这样才行。
所以我们即使做不了一个“上知”者,也不能做一个“下愚”的。只要我们能够在心性上真正有所信,才能够真正进这个道,才能真正去修身。这样的修身也在心性上、后天的习性上不断地改变自己,才能够让我们善的本性完完全全地呈现出来,让我们的良知浮现出来。
下面一段讲的是孔子的一个弟子,去一个地方当地方长官的时候,他这种应用儒家礼乐教化方面的政治教育,我们看他是如何教化老百姓。
刚才说过“性相近,习相远”,还有“上知”,“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也讲过我们的教育要有变化才真正地起作用,我们叫做“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