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搜索中,请稍候...
师道传承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学老师 > 师道传承

论语双日课 |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阳货篇》17.11章

发布时间:2023/6/8 6:00:00 作者:儒踪天下蔡老师 浏览:2441次


请聆听《论语·阳货篇》17.11:

 

  


《论语·阳货篇》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①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②云乎哉!”


①玉帛: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

②钟鼓: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


蔡振民老师解读

 

孔子讲这段话,这个文字倒是很好理解,那它是什么意思?我们看一下,孔子说,“礼云礼云”,礼里面怎么说啊,礼记怎么说的啊?“玉帛云乎哉”!那么呢拿来做礼的这些圭玉、这些玉石、这些玉帛等等献的这些东西,能说什么吗?

 

“乐云乐云”,也说这个雅乐应该怎么说,如何说的如何说的?“钟鼓云乎哉”!那么从事音乐的这些钟鼓它能讲出什么来吗?

 

【参考注解】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天下无一物无礼乐。且如置此两椅,一不正,便是无序。无序便乖,乖便不和。

 

我们很多人都非常注重表面上的东西,我们中国有种传统,那么(就是)礼尚往来。所以,以前在互相来往之间,比较重视这个。那么在送(礼)的时候,或者送玉,或者送帛,送这些好东西。这些东西能够代替得了你的本心吗?

 

如果一个人不是发自于内心,而是仅仅(送)以一种厚重的礼物,能表达得了(礼)吗?那就在收买人心,那不是以心交心。

 

“乐云乐云”,一个“礼”、一个“乐”,这个钟鼓和而鸣钟,这个叫为“乐”。但是,我们很多人都会很重视这个外在的东西,比如说,某某人他在弹古琴,他在敲鼓,他(注重)外在的东西,摆那个架子起来,那个(姿势)做得非常的好,但是这样有用吗?都是外在的东西!

 

钟鼓能够真正和,那么它就为“乐”。但是,它还是来自于我们这个所作“乐”的人,这个“人”才是重要的。所以说在这里面,二程子就这么解释了一句,这个很好,我这里呢,就拿出来给大家读一下——

 

【参考注解】 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天下无一物无礼乐。且如置此两椅,一不正,便是无序。无序便乖,乖便不和。

 

礼只是一个序(长幼有序的这个“序”),乐也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天下无一物无礼乐(天下没有哪一样东西没有礼乐的,大家想一想)。且如置此两椅,一不正,便是无序。无序便乖,乖便不和。

 

他打了一个比方,就说呢,拿两张椅子来,这个椅子如果一(旦)摆得不正的话,就是已经乱了,没有“序“了;无序了以后呢,这两个椅子一前一后、一正一歪等等,这里面的话,便已经不和谐了,整个已经不和谐了。

 

所以说呢,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一个“礼”讲的是一定要有序;第二个,要有和,这个发自于我们的本心,然后在事件、在于外在的这种表相上。但是呢,我们很多(人)现在都是比较注重外在的表相;而对于内在的话,基本来说,很多人都是忘失了、丢失了。

 

为了加深大家对这句话的理解,我这里引用两段《毛诗正义》里面的话,来给大家阅读一下——

 

【参考注解】 遗其本而专事其末,则岂礼乐之谓哉?

 

【参考注解】 原夫作乐之始,乐写人音,人音有小大高下之殊,乐器有宫、征、商、羽之异,依人音而制乐,讬乐器以写人,是乐本效人,非人效乐。

 

但是啊,我们现在很多人啊,其实都不是“效人”,而是什么啊?“效乐”!效乐器!大家总是听哪一些歌,一听以后,自己觉得高兴,那么(就认为)这个人,他的音乐就好;不好听,那就(认为他的音乐)不好。

 

这个啊,所以《礼记》讲了一句话——

 

【参考注解】 唯君子能知乐

 

“唯君子而能知乐”,这句话写得太好了!所以很多人不管是吟诵咏唱,还是外在的乐器,都是“啊,这个听起来舒服!”、“这个好听!”现在的话,不用人来唱,现在的设备很先进啊,有哪一个音响一放,这个音响的效果好,这个好听!

 

现在的话,我们很多是“遗其本而专事其末”。所以孔子那个时候可能也是针对一些这些人,拿一个古琴啊,拿一个瑟啊,拿一个磬啊,打得“梆梆梆梆梆……”,那个声音比较悦耳。那么,可能就(让人觉得),这个很好听哦!

 

那个“礼”的话呢,讲得也是礼物。谁送的礼物精致,送得有排场,哪个就好。都是看外在的东西,而忘记了这个内在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