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搜索中,请稍候...
师道传承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学老师 > 师道传承

论语双日课 |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 《子张篇》19.17章

发布时间:2023/9/4 6:00:00 作者:儒踪天下蔡老师 浏览:935次


请聆听《论语·子张篇》19.17:

 

  


《论语·子张篇》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①也,必也亲丧乎②!”


 自致者:自致其情,自觉达到情真意切之地

 必也亲丧乎:要做到情真意切,必定是丧去亲人之时吧!


蔡振民老师解读

 

这句话是很有含义的。我们要好好的理解一下,那么书面的意思应该是: “吾闻诸夫子”,是说我听孔老夫子讲过。“人未有自致者也”意思是说

 

听孔老夫子讲过一个人,没有哪一个能够自觉的达到情真意切的这种境地,也就很难达到真正的诚意。我们《大学》里面说“诚意正心修身“这个“诚意”,但是什么时候可以达得到呢?

 

“必也亲丧乎”就是说一定会等到他的亲人去世的这一刻。这段话对我们的引导是非常贴近的,我们如果能够从这句话里面感悟到我们平时的那种麻木不仁的,总是自以为是的时候,我们也就想想这句话,我们或许就能够碰触到我们良知的火花。

 

一个人他如果真正的内求,我们这里在解释这一句话之前,我先举两个例子给大家听一下,让大家联系起来,一起来思考一下。第一个我们在危难的时候,很多人在危难的那一刻,突然就有智慧的产生,叫做急中生智。为什么一个人会急中生智呢?大家想过没有?在急中生智(的)这个“智”,难道是谁教我们在危难之中还要有什么知识吗?这个叫做知识那肯定不是“智”了。

 

一个人在危难之中他啥都来不及考虑了,这个时候只有一个念头,可能就在危难之中,比如说要突围,他只要这么的专心,这么的诚意,没有其他杂念的干扰,这个时候就会“急中生智”。这个良知自然就会发(挥作)用,在这个时候叫做“急中生智”。

 

很多人在危难的时候会做出自己平时想都想不到的事情,不管是灵感也好,什么也好,一下子爆发出来。为什么他要在这种被迫的情况下,才真正的放下私心杂念,这一急起来就突然就会有那个想不到的效果,而做出了这个决定,这种智慧,这种想不到的东西,这里面我们要思考一下。

 

第二个比如说一个母亲,比如说她的儿子在危难的时候,这个母亲她是最伟大的,在这个时候她再也没有任何顾虑,她可以想到任何的办法去救她的子女。这个时候是不是她真正的一个达到了“诚”真正的“诚”“自致”。

 

这个大家如果细细的思考也应该知道,我们所需要的这种勇气也好,急中生智也好等等……敢作敢为各方面都好,其实并不是所从书本中学来,当我们真正的放下自己的一切私心杂念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有智慧的出现,这个智慧并不是外求,而是内求,包括我们对子女的爱,这种爱,在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好考虑的呢?

 

如果说真正的放下这一切的时候,我们什么做不到呢?所以说对这个来学,对我们学儒的人从心性上往这个“诚意正心”上去,下面再挖掘下去的时候,再思考下去的时候,我们恐怕就会找到一个我们心灵的闪光点。

 

曾子就引用孔老夫子当年讲的一句话来作为一个提醒,“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一个人他在平时的时候,没有哪一个人是自觉的达到这种“诚意”的境地。

 

“必也亲丧乎!”真正的亲人去世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再也没有平时的那种伪装,再也没有那么的娇情,而是情起意切的。这个时候嚎啕大哭什么东西都不管了,也没有平时要顾忌的那么多了,一切都能放下了。

 

所以说我们在这里面,我们只要想一想,我们平时如果说真的是在这种情景之下,我们不就是真正的能够做到“诚意”了吗?如果还没达到这个,其实都是在自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平时我们其实都是在自己欺骗着自己,很多都是在外面的表象上。

 

【参考资料】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入去思考,特别是我们学儒人,很多人在文字表象上认为儒家就是把周朝的礼乐教化的文字上、文字版本上的内容给搬过来。

 

也包括在有的时候也和大学里面的一些研究儒学的这些教授交流,谈论这些问题。也感觉到,他们只要一说到祭祀孔子的这个礼,他说我去资料里面找,我找到这个(祭祀)的程序就好了。

 

我一听到这个就感觉到有点好笑,我们从书本中找来的这个祭孔的程序,再完美如果说我们没有诚心诚意,就算从周朝那边一点不漏地把祭祀的礼搬过来,如果说我们不诚意,这个有用吗?

 

我们前面不是讲过吗?“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这个我们很多人都在外表上做功夫,都不知道在自己的内心上下功夫去修炼。而且的话呢还对儒家的这个心性之学,有很多学儒人妄加批判。这句话难道不是给我们一句很好的警醒吗?所以说,大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要好好地不断地回到心性上去反省,这样对我们学儒才真正的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