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搜索中,请稍候...
师道传承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学老师 > 师道传承

论语双日课 |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 --- 《子张篇》19.19章

发布时间:2023/9/8 6:00:00 作者:儒踪天下蔡老师 浏览:89次


请聆听《论语·子张篇》19.19:

 

  


《论语·子张篇》


19.19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①,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②久矣。如得其情③,则哀矜而勿喜。”


①士师:法官(管理监狱的官员)。

②民散:无礼乐之教而性情乖张。

③如得其情:如审问而知其犯罪之真实想法。


蔡振民老师解读

 

这段话呢也非常的有意思,下面这个也表现了曾子这个人的他的仁慈之心,从这里的话一看我们也感受到了曾子的这种仁慈之心,那这一段话我们先看一下他的书面上的意思。

 

孟氏就是孟孙氏他让阳肤当一个法官,也就是管监狱的那种法官,古代是管监狱的那个,我们这里当成现在的法官来翻译不是很妥当,但是大家知道是古代管监狱的官员就好了。

 

使阳肤为士师,阳肤是曾子的弟子,那么阳肤就问曾子,跑过去就问曾子了,我现在当这么一个监狱的狱官你看管这些犯人该怎么办。

 

那曾子曰,曾子就跟他说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上失其道也就是我们这个国家,以前这些君王已经无道了,因为老百姓没有礼乐的教化,性情也就变的乖张了。

 

如得其情,如果你在对这些犯人进行审问的时候你知道了他犯罪的真实的想法的时候,则哀矜而勿喜,你就要可怜他们吧,但别高兴,为什么呢?

 

我们先解释一下这句话,如得其情,则哀衿而勿喜,就是我们很多断案的人在审问这些犯人的时候他一跟你讲这些犯罪的公认的事实可能很多人会很高兴,你看我现在会怎么怎么样,我能够从中听到他们讲的真话,这一点的话曾子在这里告诉了他的弟子阳虎,千万别高兴,为什么呢?

 

因为老百姓本来他就是需要教化的,我们古代从上到下这个礼乐的教化作为古代以君王为首的到士大夫门人都兴礼乐然后再教化百姓,百姓因为有这些教化的话呢,他们的性情就因为礼乐教化而归于正,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那么多那些不三不四等等的一些私心太过于膨胀为所欲为的这一切等等。

 

但是我们很多圣人的礼乐教化都已经丢失了,在春秋那个时候已经礼崩乐坏,那么老百姓的犯罪很多很多都是因为缺少这种礼乐教化上的引导,所以他们才会去犯罪的,这确实值得同情,民不教而杀为之虐,虐待他那是不可以的,所以曾子也是通过这句话引导他的弟子阳肤要有恻隐之心,通过恻隐之心这个呢怜悯之心来引发这个呢来教化弟子的这个仁德,为官的这个仁德。

 

其实我们一个社会的风气,包括礼乐教化这种风气,对我们整个民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点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如果能够实行圣人之道,上不失其道,那么下面的一些当官的到一些老百姓各方面都能够真正行礼乐教化,大家性情各方面都会正,就不会跟着一些比如说像清朝,那个时候很多贪官,因为在一些政治不大清明的年代,很多人一看见整个社会都在贪,他怎么可能会不贪?

 

有的时候听到一些话,有的时候大家在一起讨论:哎呀,你赚了多少钱?你又多少钱买了一个官?买了一个官又赚了多少钱?天天谈论这些事情,这样谈论多了,哪一个不贪呢?

 

所以说我们在一定的政治上、在儒家上面,礼乐的教化,就是要引导大家回到正心的修身上,也就从诚意下手,引导通过礼乐,回到诚意上面;一个通过孝道,还要通过礼乐教化,回到性情之正,这样才能够真正教化一个社会,才能够让大家自觉,而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大的境界,所以说这句话也表达了曾子的仁爱之心,而且通过他讲的这些话,曾子对他的弟子阳肤的启发,从这段话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