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搜索中,请稍候...
师道传承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学老师 > 师道传承

皇极之光 | 庆幸!古三易原来并未失传

发布时间:2024/5/23 15:10:45 作者:儒踪天下|蔡振民老师 浏览:1041次



       我十几岁时就开始学习易经,早就知道古代有连山、归藏等古易书,但据说失传了。二十几岁时,我在家乡街边地摊上发现过一次,是一位老人摆卖的油印本,我拿起来随便翻一翻,连山、归藏和坤乾各自都画有六十四个卦,但当时轻易地认为是造假的书,没太仔细看就放下了。这几年闲居终南山时,看到道家文史派传人曾提起三坟四易,说这是从宋朝陈抟一直流传下来的。我于是找来宋朝古版的《古三坟书》潜心研读。我越读越喜欢,不禁感叹,古三坟并未失传,真是天意啊!我虽然几十年没写过毛笔蝇头小楷,但是为了长期保存,我还是拿起毛笔一笔一画地把这本古书抄写下来。


      《古三坟书》其实就是伏羲、神农、黄帝三个圣皇所做的连山易、归藏易和坤乾易,三本易书都包含有爻卦大象、传和政典三大部分。此书时代久远,所传之文字极其简要,爻卦之排列和拟议也是非常朴素、自然,如果不通《周易》,不明阴阳之理,无观天文察地理之经验和天人合一之修,此书是看不出什么道道的。好在我从小就喜欢易经,而且奇门、风水、算命、占卜等术类样样都玩过,所以在品味此书时,还能从极其简要的卦画和文字中感受其中不言之密。另外,觉得《周易》《黄帝内经》《道德经》《关尹子》《庄子》等经典其实都有此书的影子。《古三坟书》的文字虽然不多,但能包罗万象,下面只能列举一些主要内容来说一说。

1、《古三坟书》开篇即以河图为模型,直接指明了“真性”,开示了道的真面目,揭示了宇宙之真谛。

     《连山易》中的“太古河图篇”就直接地对宇宙之最原始状态描述为:“清炁未外,浊气未沉,游神为灵,五色未分,中有其物,冥冥而性存。”,“中有其物,冥冥而性存”所开示的不就是道,不就是宇宙真性么?我们天天所讲的见性,不就是见这个性么?《道德经》也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当然,还有庄子所说的“真宰”,关尹子所说的“道”,其实都是直指这个“先天地生”的真性

2《连山易》以先天八卦为基准排列“君、臣、民、物、阴、阳、兵、象”八个卦,这是从河图中演绎而来的,说明连山易正是伏羲得龙马负图,得“神开我心”之后所演绎出来的最初的六十四卦。另外,根据《古三坟书》中“天皇伏羲氏策辞”的记载,当时已经有了天干地支,通过八卦的相叠也产生了五行之说,于是开始将一年分为五季,即春、夏、秋、冬、寒五季,开始了阴阳历法和礼乐之化。详细品读《连山易》才知道,原来我们华夏祖宗从伏羲时其实已经开始进入了以道治国乃至平天下的文明时代。

3、神农氏所作的《归藏易》是以“归、藏、生、动、长、育、止、杀”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归藏易》又名为《气坟》。此易是将先天一炁分为父母二气和其他六气来考察万事万物的。读此气坟,再读《周易》乾坤二卦之卦辞、彖辞、文言,就能很容易读懂。可见,《周易》与古三易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或许周文王本就读过古三易,然后才写成《周易》的。

4、黄帝作的《坤乾易》对后代的影响深远。

《坤乾易》以“天、地、日、月、山、川、云、气”为八卦,八卦再叠时,其中就有“天云祥”卦,卦传曰:“天云祥,圣人以符应天命”;有“日云赤昙”卦,传曰:“日云赤昙,圣人以慎防火灾”;有“气云散彩”卦,传曰:“气云散彩,圣人以决兵胜败。”这些传辞是用来解卦的。古人善于通过辩气来观察天文、地理和人事并预知各种灾难,以便提前做好预防。这种技术后来是一直流传下来的,在汉朝就很明显,在我们老家现在还有学习这类术数的人。


      易经本来就是一本关于修练的天书,本来就难通难懂,现存的《周易》就没几个人能通能懂,更何况内容更加简约、更古老的《三坟》?《古三坟书》在宋朝时就已经在民间开始流传,但从汉朝开始,学界就一直认为古三坟书已经失传,同时大家又不能深入《周易》的极密之处,不能通易学所揭示的阴阳之理,所以即使有幸得见此书,也只会把珍宝笑话为玻璃球,当作伪书而忽略了!我受失传之说的影响,年轻时就曾经轻率地当作伪书而错过,如今幸得道家文史派传人出来宣讲此书,我才得以重新重视起来。不然,如此真宝只能隐匿民间而蒙尘,这岂不是我华夏易学文明的巨大损失?

       以上只是对《古三坟书》作一些简单介绍,这些介绍尚不足以证明此书之真。大家只有实实在在把《周易》弄通弄懂了,确实有了天人合一之真修实证了,才能从中体会到此书之真味。不然,此书乍一看,是看不出什么名堂的。

                                                                                           甲辰年春写于终南山易知堂